第18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以下簡稱“威雙”)中國國家館展覽以“更新·共生”為主題,策展人阮昕深情講述了中國國家館的設計初心和策展理念。本次中國國家館共展出50個作品,采取像柱廊的“卷軸”形式,在每根柱子中挖一個空洞,展現了中國式的閱讀過程,并且在此過程具有相對的獨立展示空間。通過近四十年來變化中的人居環境映射,講述一個生活、建筑、城市與自然更新共生的中國故事。
5月19日下午,第18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以下簡稱“威雙”)中國國家館策展人導覽在意大利威尼斯成功舉行。來自世界各地建筑界、藝術界、教育界等代表參加,本次活動由上海交通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羅鵬主持。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代表學校對本屆威雙中國國家館策展人導覽活動表示祝賀。他認為上海交通大學在推動中西文明交融和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進程中,展現了上海這座城市海納百川、開明睿智的精神特質。面向新時代,上海交通大學將持續聚焦城市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為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貢獻智慧和力量。我們將以本次中國國家館策展為契機,講述中國故事,展現中國風采,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貢獻交大方案。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原校長林忠欽充分肯定了阮昕及其團隊成員對中國國家館傾注的智慧和汗水。他表示,本次展覽由上海交通大學策展團隊代表中國,用精巧的構思、生動的形式,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城市發展的獨特故事,積極傳播大國形象和文化,倍感自豪和感動。
本屆威雙中國國家館展覽以“更新·共生”為主題,策展人阮昕深情講述了中國國家館的設計初心和策展理念。本次中國國家館共展出50個作品,采取像柱廊的“卷軸”形式,在每根柱子中挖一個空洞,展現了中國式的閱讀過程,并且在此過程具有相對的獨立展示空間。通過近四十年來變化中的人居環境映射,講述一個生活、建筑、城市與自然更新共生的中國故事。最后,林忠欽宣布,威雙中國國家館策展人導覽正式開始。
應邀出席本次導覽的嘉賓有,威尼斯大學校長Tiziana Lippiello,威尼斯建筑大學副校長Angelo Maggi,米蘭理工大學副校長Ilaria Valente,紐約大學Sheldon H. Solow建筑歷史講席教授Jean-Louis Cohen,哈佛大學設計學院院長Sarah Whiting,都靈理工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部院長Paolo Mellano,華東建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沈立東,蘇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施嘉泓,上海市勘察設計行業協會秘書長忻國梁,上海市勘察設計行業協會副會長朱祥明,廣東東鵬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何穎,重慶設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千里,西岸華之門董事總經理葉挺,bpi照明設計公司總裁林志明,山灰藝術社區創始人范立強,東南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張彤,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李翔寧,重慶大學建筑規劃學院院長杜春蘭,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院長曾成剛,華建集團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姚激,華建集團上海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姚軍,上海設計周運營總監裔照珺等。
▲中國國家館策展人、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院長阮昕進行導覽 ?章魚攝影
中國國家館的展廳里人頭攢動、絡繹不絕,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前來觀展,在50余幅巨大的“卷軸”中駐足停步,在“觀畫”“展讀”“凝視”和“漫步”中尋求應對現實的答案和對未來的想象。參觀的觀眾有全國人大代表、全國青聯副主席霍啟剛,奧運會冠軍郭晶晶,扎哈建筑事務所主創建筑師Patrik Shumacher, BIG建筑事務所創始人Bjarke Ingels等。
▲Jeans-Louis Cohen在講話中表示,中國國家館以極為優雅的手法對策展主題
進行了精彩詮釋
?章魚攝影






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起源于1895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展會之一。威雙中國國家館已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當代文化藝術發展成就和水平的重要窗口,也成為中國優秀的策展人、藝術家和建筑師走向國際的重要平臺。本次中國國家館策展理念為“更新·共生”?!案隆痹谥袊幕驼Z境中意味著什么?一種心境。首先,變化為常態;但同時,變化又兼具文化傳統的恒定性。這是一種“不變中的變化”。一位睿智的比利時學者觀察到,正如中國山水畫中一個常見的題材——瀑布,遠觀似堅如磐石,近看實則氣象萬千......瀑布的存在乃是健康生態的表征,那即是生物學意義上的“共生”了。在人居環境的營建上,中國人往往并不去刻意追求其永久性,而“更新”才是一種習以為常的心態。中國國家館通過近40年來變化中的人居環境映射,講述一個生活、建筑、城市與自然更新共生的中國故事。50余幅巨大的“卷軸”構成柱廊,恍如置身森森樓宇。參觀者在“觀畫”“展讀”“凝視”和“漫步”中尋求應對現實的答案和對未來的想象。展覽分為室內和室外兩個部分,室內共展出49個作品,展陳分為三個章節,第一個章節“宜居·傳奇·百變群像”,通過人與人的共生,創造了動態的棲居、市井空間的回歸、文化內核的介入;人與城市的共生,創造了穿樓而過的地鐵、城市活力的織補與迭代;人與自然的共生,創造了鄉村家園的再現以及地方感的重塑。第二章節“宜居·更新·上海故事”, 建筑師們在這個“螺螄殼”內以精明的更新手段,延續著海納百川的城市精神;以點、線、面的組合描繪一幅城市生活百景圖。第三章節“共生·未來·自然復興” ,隨著中國城市化日趨成熟,精細化的城市治理和設計造就愈加宜居的人居環境,我們或將迎來一個生態復興的未來。展望后工業時代的人類城市,借助新能源、電動化、虛擬現實等技術革新,人居環境的變化或將與生態的復興迎來新的共生平衡。室外裝置通過“數學模式”,引發院落與塔樓在土地利用的效率和宜居性上的差異之問。上海自改革開放以來,宏觀上,人口從1100萬增長到2500萬,人均居住面積從4.5平方米上升至37.4平方米。與此同時,微觀上,在居家生活方面,上海的城市和建筑體現出對宜居性與閑適性和精致生活的追求。兩者放到一起則是很有意思的中國故事。變化是表象,我們講的是一種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變與不變。▲第18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策展人阮昕 ?逄小威
阮昕,光啟講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曾任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人居環境學部副院長、建筑系主任(2004-2018),悉尼科技大學建筑學院院長(2002-2004)?,F任國際建筑師協會建筑評論家委員會 (CICA)委員、美國建筑歷史學家學會(SAH)會員、新南威爾士大學建筑學長聘教授(2004-2020)、新南威爾士大學榮譽教授(2020- )、同濟大學顧問教授。阮昕于2019年擔任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雙年展建筑策展人。▲第18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執行策展人張海翱 ?奧默默工作室張海翱,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實踐院院長、設計學院院長助理、建筑系副教授、奧默默工作室主持設計師、博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