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消費升級及個性化需求的增加,我國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已向觀光、休閑、度假復合型轉變,從觀光式旅游過渡為度假式深度體驗游,其產品逐漸向多樣化、融合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
受天氣和局部疫情反彈影響,中遠程旅游需求未能充分釋放,假日旅游客流主要集中在省內,本地游、周邊游、近郊游是主流。以短時間、近距離、高頻次為特點的“輕旅游”“微度假”“宅酒店”受到游客青睞。追求“詩與遠方”的游客發現,就在本地的青山綠水間“安營扎寨”,也是極好的休閑方式。這也就助長了鄉村微度假的發展。
隨著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鄉村露營建設已成為鄉村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結合既能豐富營地的內容,又能提高休閑農業的吸引力,實現增值。二者結合即為鄉村旅游微度假!
鄉村旅游對鄉村社會、農民增收、農業現代化發展等各方面都有著重要推動作用,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之一。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文旅產業的消費客群、消費需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發展鄉村旅游,要適應時代特色,充分把握數字經濟帶來的產業機遇,實現創新發展。
利用鄉村豐富的綠色開放空間,為城鄉居民提供形式多樣的體育旅游產品和戶外休閑產品,如山地自行車、騎馬、攀巖、滑雪、滑草、溯溪、露營等。體育旅游和戶外休閑在我國方興未艾,相對城市,鄉村具有開發這類旅游產品的土地成本優勢和生態環境優勢。
鄉村旅游微度假如何結合市場發展
1.為城鄉居民提供鄉村親子休閑娛樂產品,受休假制度、建設用地供應等因素影響,我國城市中的動物園、主題公園等親子休閑娛樂場所節假日普遍人滿為患。在鄉村打造親子牧場、萌寵樂園、郊野游樂園等親子休閑娛樂產品,可以緩解這一供需矛盾,并為鄉村創造可觀的旅游經濟效益。2.在適宜推進城市化的農村社區發展小吃街、電影院、虛擬現實體驗館、文化演出等夜游經濟,以滿足外地游客的夜游需求和當地農村居民的日常休閑需求,并促進鄉村旅游與城市化的協同發展。相比外地游客的夜游需求,當地農村居民的日常休閑需求季節性更弱,所以在農村社區發展夜游經濟還有助于緩解鄉村旅游的季節性問題。
3.把鄉村旅游與科技、教育相結合,積極在鄉村地區發展科教旅游。除了已經比較成熟的農業科技旅游、紅色旅游,還可以在鄉村地區開發觀星旅游、生態知識科普旅游、美食技藝研學旅游、鄉土藝術研學旅游等科教旅游產品。這些科教旅游產品的目標人群既可以是少年兒童,也可以是成年人。
4.鄉村微度假是一種趨勢性的變化。它的市場源實際上是兩塊市場共振的結果,一塊市場是本地的休閑市場,他們越來越追求戶外化,特別是在疫情影響下。第二是異地旅游市場的近城化。這兩個市場交接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種以媒體出圈+自駕為外在特征的微度假現象。
5.一個功能完善的城市近郊“微度假目的地”需要滿足最基本的周末游功能:休閑、住宿、餐飲、服務。針對“度假”基礎功能,我們以“住宿+”為核心,在落地形態上,可以是營地等非標住宿單元,也可以是品牌民宿等傳統住宿單元,具體根據土地類型和開發主體的需求靈活調配。圍繞“住宿+”,完善吃住行游購娛等一站式配套,涵蓋游客度假的所有基礎需求。
6.好的鄉村微度假是能夠讓人們回歸自然,參與到三產融合以及構建一種生活方式和打造一種生態系統。7.鄉村是最養人的,但并不是所有人能再回到鄉村大母體的懷抱。鄉村微度假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奢侈品。
8.狠抓“一村一品”特色布局,打造“一村一業”農業形態,初步形成“村村有特色產業,戶戶有致富項目”的經濟發展格局。
9.同時,圍繞采摘、垂釣、農耕、觀光等特色旅游項目,發展以“賞田園美景、吃鄉村土菜、住農家小院、品民俗風情、享農事樂趣”為特色的鄉村旅游,一個景美、人美、生活美的都市后花園正逐步顯現。10.體驗時令餐飲、時令農事、時令民俗的好去處,有力助推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旅游發展。11.鄉村振興離不開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鄉村養老、農產品加工等鄉村產業的發展與帶動,而發展鄉村產業,核心問題就是用地支持。
鄉村旅游微度假如何在鄉村生根落地
1.推進全國鄉村旅游道路建設。
(1)結合“四好農村路”建設,統籌考慮全國鄉村旅游道路發展,完善農村公路網絡布局,加快鄉鎮、建制村硬化路“暢返不暢”整治,優化通建制村硬化路路線走向,盡可能串聯帶通更多自然村,推進較大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設,加快提升改造低等級農村公路。(2)加大對鄉村旅游公路建設的支持力度。對符合條件的貧困地區鄉村公路建設列入政府預算內投資計劃予以支持。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旅游停車設施的配建及改造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配建以滿足日益發展的鄉村旅游停車問題。鄉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及完善是促進鄉村旅游的前提條件。貧困地區旅游的限制因素在于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和相對欠缺,不能很好的帶動當地的旅游業發展。
(1)對目前在已實行垃圾和污水集中處理的農村地區,探索建立農戶付費制度,綜合考慮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農戶承受能力、垃圾和污水處理成本等因素。(2)根據當地情況合理確定收費標準,促進鄉村環境改善。(1)建立探索鄉村旅游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理“分類收集、定點投放、分揀清運、回收利用、分類處理”模式。(2)完善垃圾收運體系,全面推行垃圾就地減量化與分類收集,對鄉村旅游建設、經營中產生的易腐垃圾、煤渣灰土、建筑垃圾等分類處理并就地消納,重點建設垃圾收集站、中轉站等收轉運基礎設施。(3)加大農村地區存量垃圾治理力度,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堅決遏止出租、承租土地填埋垃圾牟利等行為,優先開展鄉村旅游景區、水源地、城鄉結合部等重點區域的治理工作。(1)根據農村不同區位條件、村莊人口聚集程度、污水產生規模,采用污染治理與資源利用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建設模式和處理工藝。(2)推動有條件的城鎮污水管網向周邊村莊延伸覆蓋。(3)積極推廣低成本、低能耗、易維護、高效率的污水處理技術,鼓勵采用生態處理工藝。<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