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藤本壯介介紹稱,該環狀回廊將成為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木制建筑,希望這一設計能為世博會增光添彩。
2025 年大阪關西世博會現場效果圖。
回廊的最高處有20米高,內徑615米,寬30米。所使用的木材將從日本國內以及他國采購,預計需要2萬立方米,最終呈現出柱、梁縱橫交錯的日式木結構建筑風格。
該主題還旨在推動國際社會的共同創造,以設計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支持個人對他們想要的生活方式的想法。換言之,世博會將首次直截了當地提出一個問題:“什么是幸福的生活方式?”。世博會舉辦之際,經濟差距擴大和沖突加劇等新的社會挑戰不斷涌現,人工智能和生物技術等科學技術也在不斷發展,這將給人類帶來改變,例如延長壽命。拯救生命、賦能生命、連接生命是世博會的三大主題。
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場館布置圖。
世博園區作為社會 5.0 模型的愿景
2025 年大阪關西世博會戶外活動廣場的概念圖。
01.
中國館
中國館建筑設計方案以“中華書簡”為靈感。這一建筑外觀取形于中國傳統的書簡長卷,通過竹子、漢字、書卷三個主要元素,展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詮釋了新時代中國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核心理念
該建筑外立面在溫潤華美的書簡上鐫刻詩詞歌賦,描畫山水意境,與館前墨池竹影的園林景觀渾然一體,為觀眾帶來獨特的參觀體驗。
竹子是中華文明的代表性元素,中國人喜竹、種竹、愛竹,同時竹子也是一種可再生的生態建筑材料,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取向和當代建筑技術的發展方向。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無論是詩詞歌賦,還是真草隸篆,都在向世界傳播著中華文明的豐富信息和獨特魅力。
書卷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寶庫,昭示著中國“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文化軟實力,體現了中華民族深沉持久的文化自信。
02.
瑞士館
瑞士館的概念側重于可持續性。由回收和可回收材料制成的球體和模塊化結構,以及在建筑物周圍過度生長、封閉和封存二氧化碳的植物,構成了單層無障礙建筑,并有助于將生態足跡降至最低。布景占據了建筑物的淺色外觀,并用光和顏色展示了展覽中的內容。在展館的五個球體中,參觀者體驗瑞士的創新是如何從大自然的養分中創造出來的,以及瑞士的人文傳統和一點魔力。
在展館的五個球體中,參觀者體驗瑞士的創新是如何從大自然的養分中創造出來的,以及瑞士的人文傳統和一點魔力。他們可以幫助自己塑造和探索展覽,并最終以植物種子的形式將瑞士的創新力量帶到世界各地。
03.
捷克館
設計:Apropos Architects
這座 2,121 平方米的建筑被 稱為“雕塑活力”,采用螺旋形式喚起向上的動態螺旋運動,被認為是理想人生道路的寓言。建筑的概念基于空間由身體和靈魂的運動塑造的論點。通過參觀者在展館內部的積極活動,文化內容得以具體化,從而完成參觀者的旅程——獲得內在的活力。
展館的目的是明確鼓勵游客進行某種形式的體育鍛煉,而內容則迫使人們創造性地參與精神和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