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自然資源部的最新數據顯示,作為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標志性工程之一,中國山水工程已保護修復超過500萬公頃面積國土,對提升區域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6年以來,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在青藏高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等事關國家生態安全的重點地區支持了5批44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涉及27個省份。截至目前,中央財政已累計投入獎補資金近800億元,并有效帶動了地方財政和社會資本投入。2022年底,中國山水工程從全球150多個申報項目脫穎而出,成為聯合國首批世界十大生態修復旗艦項目之一,被評價為“全世界最有希望、 最具雄心、最鼓舞人心的大尺度生態修復范例之一”,為世界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退化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近年來,自然資源部以“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理念為指導,通過強化規劃引領和科學布局,發揮中央專項獎補資金引導作用,帶動社會資本投入,制定出臺系列標準,為一體化保護修復提供技術指引等措施,探索出山水工程的具體實施路徑。
據介紹,中國山水工程發揮了多方面的示范效應。一是構建了跨部門、多主體、多學科的協同機制。各地在推動山水工程實施中,逐級成立了由所在省、市、縣政府及自然資源、財政、生態環境等相關部門共同組成的領導機構,形成了跨部門的工作機制,協同推進工作。相關管理人員、規劃設計人員、相關領域專家、本地居民、社會組織等多方面主體積極參與其中。二是以區域或流域為單元統籌部署,初步探索出多要素系統治理的新模式。在較大空間尺度內實施規模較大的生態保護修復,區分區域(或流域)、生態系統、場地三個尺度,以及規劃、設計、實施、管理維護四個階段,在不同尺度上確定不同的目標任務、解決不同問題,體現了生態修復措施的整體性、系統性、關聯性和協同性。三是創新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動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通過土地政策激勵、金融工具挖潛、融合產業發展等,創新投融資模式,探索多元化投入機制。四是為本地居民創造替代生計,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各地在生態修復的基礎上,探索發展生態農業、生態牧業、生態旅游、生態文化等相關產業,在幫助解決當地居民就業問題的同時,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促進了生態保護修復效果的管護和維持。五是既傳承傳統生態智慧,又借鑒國際先進理念。山水工程鼓勵融合本地知識和生態傳統智慧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同時充分轉化吸收“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再野化、近自然、適應性管理等國際理念,并納入相關規劃和《山水工程指南》技術標準,推動本土化。
據了解,為展示中國山水工程取得的成效與經驗,自然資源部日前發布13個山水工程典型案例,案例分布在我國東、中、西部不同地區,涵蓋湖泊濕地生態修復、礦山生態修復、退化土地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河口海岸帶濕地生態修復、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等不同生態保護修復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