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國家版本館三面環山,總用地面積16.84公頃,其中建設用地9.69公頃,防護綠地7.15公頃。以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和藏書文化為主線,聚焦中華文化種子基因“藏之名山、傳之后世”的主旨,力求充分把握山水、古今、自然與人文的融合,將萬年百世之事的典藏之地融入到中國傳統理想棲居的山水環境中,實現文化性、傳承性、時代性與實用性的有機統一。
2019年4月,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接到中宣部關于中國國家版本館的設計邀請,由莊惟敏院士領銜設計團隊參加方案比選。經過與國內頂尖設計機構、院校的三輪角逐,最終贏得國家版本館的設計任務。秉承著新時代發展理念,莊院士帶領團隊對廢棄的采石場進行生態修復,重塑場地山水形勝,并將富有人文氣息的建筑群融入其中。如今,總建筑面積為99500㎡的中國國家版本館巍然屹立于燕山腳下。
01
藏之名山 傳之后世
中國國家版本館三面環山,總用地面積16.84公頃,其中建設用地9.69公頃,防護綠地7.15公頃。以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和藏書文化為主線,聚焦中華文化種子基因“藏之名山、傳之后世”的主旨,力求充分把握山水、古今、自然與人文的融合,將萬年百世之事的典藏之地融入到中國傳統理想棲居的山水環境中,實現文化性、傳承性、時代性與實用性的有機統一。
中華生態自然觀的大格局
—— 山水交融
規劃設計充分尊重自然生態,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結合選址廢棄的采石場,在建造的同時修復生態環境。西側和北側因采石形成的崖壁宕口依山形進行修復,通過錨桿、主動防護網等方式消除安全隱患;再通過噴播及攀爬植物實現自然復綠;同時增加棧道、古亭、觀景臺等富有文化特性的元素,營造人文與自然融合的山地景觀。結合地勢在東西兩側設置排洪渠,對雨季匯水進行疏導,同時引水入園,營造季節性的景觀水系。兩條溪流順勢而下,在南側開闊地匯水成池,形成山環水抱之勢。建筑布局依山就勢,嚴格控制地上規模和體量,院落式的建筑掩映在山水園林環境之中,凸顯山水交融、露隱相間、館園結合的特色。通過國家版本館的建設對廢棄的采石場進行生態修復,變廢為寶,實現人文與自然的雙重效益,踐行新時代發展理念
02
經典薈萃 卷軼浩繁
將公共性的功能空間沿中軸展開,依次布置文興樓、文華堂和文瀚閣,形成富有層次的空間序列,體現文化性和儀式感。
文興樓是國家版本館的門廳,也是系列展覽的序廳。正面主題壁畫《山河攬勝》,取義三山五岳及昆侖山脈,以祖國的壯美河山彰顯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文興樓布置三個專題展覽:首層為“版本工藝展”,展示版本的制作和演變過程;二層為“中國郵票展”和“中國錢幣展”,體現版本的多樣性。
03
以史鑒今 世代傳承
中國國家版本館,以中國傳統建筑格局為依托,通過對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的融合創新,運用現代的材料和手法,打造富有中國文化韻味、帶有濃厚書卷氣息的標志性文化建筑,代表著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