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白皮書,介紹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進綠色發展的理念、實踐和成效,分享中國綠色發展經驗。白皮書指出,中國積極健全國土空間體系,加強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用途統籌和協調管控,加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力度,有效擴大了生態環境容量,推動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快速積累,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前言
綠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態環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共同的期盼。綠色發展是順應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是用最少資源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經濟社會效益的發展,是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已經成為各國共識。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生生不息、繁衍發展,倡導“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的鮮明特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把可持續發展確立為國家戰略,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中共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中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綠色成為新時代中國的鮮明底色,綠色發展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廣袤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人民享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續的綠色福祉。中國的綠色發展,為地球增添了更多“中國綠”,擴大了全球綠色版圖,既造福了中國,也造福了世界。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定踐行多邊主義,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深化務實合作,積極參與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共建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為全面介紹新時代中國綠色發展理念、實踐與成效,分享中國綠色發展經驗,特發布本白皮書。 一、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 中國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協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走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隨著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更加迫切,生態環境在人民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中國順應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大力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讓人民在優美生態環境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著眼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立足環境容量有限、生態系統脆弱的現實國情,既為當代發展謀、也為子孫萬代計,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讓自然財富、生態財富源源不斷帶來經濟財富、社會財富,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同步提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三)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 綠色發展是對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全方位、革命性變革。中國把系統觀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全過程,正確處理發展和保護、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等一系列關系,構建科學適度有序的國土空間布局體系、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約束和激勵并舉的制度體系,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四)共謀全球可持續發展 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只有世界各國團結合作、共同努力,攜手推進綠色可持續發展,才能維持地球生態整體平衡,守護好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中國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向世界承諾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牽引推動綠色轉型,以更加積極的姿態開展綠色發展雙多邊國際合作,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