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北院區歷經十年終于動工!建筑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
2023.02.13
來源: Bakou
2022年12月30日,故宮博物院北院區項目舉行了開工動員會。這也意味著從2013年開始推進的故宮博物院北院區項目,歷經十年終于動工。未來,建筑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的北院區將與故宮博物院本院形成優勢互補,延伸和強化故宮博物院文化傳承和傳播職能。據故宮博物院官網介紹,北院區項目建設地點位于海淀區西北旺鎮西玉河村范圍內,項目總用地面積62.01公頃,總建筑面積102000平方米,其中文物展廳35000平方米、文物修護用房20000平方米。作為故宮的“別苑”,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將建成什么樣?北京日報專訪故宮北院主創建筑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北京建院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張宇,為大家揭秘一座有著濃厚文化“基因”的現代博物館,一座被林木環抱的園林中的博物館。提起“繪”故宮,張宇先說起了北京建院與故宮博物院之間由來已久的淵源。早在1941年到1944年間,北京建院總建筑師張鎛大師就曾領建筑學家朱啟鈐先生“保護故宮免受戰亂破壞”之命,帶領北洋大學建筑系師生測繪過故宮圖紙,為中軸線上這座恢宏古建的完整保護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20世紀50年代末,北京建院王時煦教授又參與了故宮防雷裝置的研究設計工作?!彼?,這一次為故宮博物院北院區提供設計,算是我們與故宮的第三次結緣?!?/span>在遵循招投標法的公開、公平、公正及規范性原則下,2015年,故宮博物院創新性地邀請中青年設計大師分別提交方案。最終,張宇的不特意體現新建筑而呼應中國傳統“堪輿”理論的布局方案脫穎而出,也就是后來為公眾所知道的“金頂建筑形成一條軸線”方案。從地理位置上看,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建設地點位于海淀區西北旺鎮西玉河村范圍內,是“平安故宮”工程的核心組成部分。項目總用地面積62.01公頃,總建筑面積10.2萬平方米,建設內容包括文物展廳35000平方米、文物修護用房20000平方米、文物庫房23000平方米、數字故宮文化傳播用房9500平方米、觀眾服務用房2500平方米、綜合配套設施用房12000平方米等。從效果圖上看,南側臨水、北面疊山的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在建筑上就很有傳統文化風韻,灰色外城、紅色內墻和金色的重檐,讓人一眼就能聯想到故宮,東西向的軸線設計也充滿了秩序感。軸線的設計靈感來自于哪兒?張宇告訴記者,故宮博物院北院區所在之處,可建設用地地塊狹長、形狀不規則,東西長約900米,而南北最窄處僅60米。在狹長的地形里如何滿足一座現代化博物館的功能?設計團隊反復考量后發現,如果是在西南側布置主要展覽的話,功能雖集中性較強,但總體布局帶來失重感,而且東側地塊利用不充分,流線過長,對從東側主要人流的吸引力和體驗感不強。結合地形條件,在建筑的最終設計規劃中,將對外文物展覽布置在了場地東側,較為私密的文物庫房、修復及后勤功能則布置在場地西側,最大限度滿足功能布局的同時,也有利于分期建設。這種南側臨水、北面疊山的線性格局,也是呼應了中國傳統“堪輿”理論的理想布局?!拜S線是形制的根基。故宮有一條中軸線,北院區的中軸線也是寓意故宮核心‘天際線’。我們想通過這種均衡的軸線布局方式與散點的構成邏輯向紫禁城致敬,也是在傳承著故宮的歷史文化底蘊?!?/span>張宇介紹,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空間序列感在紫禁城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現。因此,符合故宮氣質的秩序感也成為設計中的重要考量。在故宮博物院北院區的設計中,設計師們借鑒了中國傳統“殿”、“堂”、“舍”、“院”的空間布局,讓北院區成為一座巨大的博物館群落。這是一座層次分明的博物館群。從橫向的動線看,觀眾從東岸廣場進入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后,先通過連橋步道到達入口門廊,然后從東入口禮儀大廳拾級而上,步入二層的中央大廳,然后是陳列展廳、濱水景觀區、后花園區,一系列建筑內外呼應。從建筑立面看,由屋頂、屋身和臺階組成的三部分,亦是仿照中國古典建筑外形的“三段式”構圖法。金色重檐屋頂之下是紅墻圍合而成的屋身,屋身之中還借用華麗而有韻律之美的窗欞作為表皮肌理,首層大臺階則結合著草坡將首層自然抬起。同時,這種“三段式”的立面布局也與功能布局相呼應,滿足從下至上的綜合服務、常規展覽、特殊展覽與觀景游廊的布置方式。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二層的中央大廳,就像是一個小型的中轉“樞紐”,觀眾到達這兒之后,可以順著不同的動線去往各個展廳。從中央大廳順著出入口往下,觀眾可以達到一層,這里布置有臨時展廳,以及多功能廳、數字影院、修復展示及餐飲等眾多展覽配套功能,也可與場地南側的后花園區及濱水景觀區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