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濱水空間演進的特征:水系與聚落
人類燦爛的文明遺產幾乎都離不開河流的哺育。伴隨著氣候的變化和人居環境的發展,河流作為一種自然力量與人文社會間也形成了錯綜復雜的關聯。
聚落生長,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因素,隨時間隨空間,或綿延生長或興衰聚變,但依水而生、伴水而長,幾乎是每一個城鎮聚落生長所追求的基本地理環境。都市與河流的關系,體現了每一座城市自上而下的規劃理想,即在平原上尋找寬闊通達的河流;鄉村與水系的關系,體現了每一方水土的演進歷程,即在自然中孕育聚居的家園。
在歷史的演進中,濱水地區作為特別的地域,既是人們生活休憩的地方,也是生產勞作的地方,形成了具有濃郁本土特色的文化景觀。在當下的時代,濱水空間作為獨特的場所,不僅是自然系統的生態涵養空間,也是居民進行休閑與消費的空間。
2
濱水地區的文化景觀:休閑、旅游與消費
關注濱水空間的演變進程,場所精神的發現包括三個部分:第一,濱水景觀場所意義的轉換,即人們對濱水場所的需求從生產、生活轉為休閑、消費;第二,濱水景觀場所內涵的挖掘,即挖掘場所中更深層次的歷史與文化、觀光與體驗;第三,濱水景觀場所價值的實現,即濱水景觀會帶來文化的傳播和經濟的繁榮。
關注濱水景觀的社會影響,場所價值的失真主要表現在:第一,景觀風貌的失真。江南許多城鎮都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觀,若只追求一張“打卡”的照片,就會忽略掉蘊含在景觀中各具特色的在地生活。第二,社會關系的失真。在作為旅游商品的江南水鄉,當地居民與游客存在著文化與身份的區隔,社會關系割裂成為服務與被服務的兩方。第三,文化體驗的失真。對待古鎮不能做簡單的漸進式開發,過去古鎮開發是一個從旅游體系、營銷體系到商業體系的過程,夾雜在這個過程中的文化體驗真實性受到了很大的沖擊。
關注濱水場所的建構方式,場所特征的構建包括根植性和建構性兩部分。根植性是指從現象學、存在主義視角出發,其中place的意義來源于根植于自身的特性,來源于主體對地點長時間的感知與體驗,其特點是歷史的、穩定的、內向的。建構性是從資本全球化等理論視角出發,其中place的意義是由地點所處的整個系統中的位置所決定,通過經濟、社會、政治的相互聯系產生的,并在多個尺度上建構的,其特點是創造的、變化的、外向的。
3
濱水環境的再生轉型:從場所營造到場景創生
在實踐中,存在著兩種場所營造的范式:一種受到人文主義的影響,注重自下而上保護與創造屬于場所內部居民的文化景觀;另一種受到結構主義的影響,注重自上而下加強圖像化的景觀,以吸引場所外部游客的來訪。而場景創生希望整合場所營造的范式,營造具有社會認同感的日常生活景觀,既關注由蘊含著生產生活的人地關系所構建的場所精神,也關注具有文化內涵的景觀美學體驗。
比較兩個不同類型的濱水城鎮景觀演進的案例:江南古鎮周莊的場所特征來源于長久以來場所內以及場所內外交互的社會生產生活,在如今的場景創生過程中,應注重兩方面的平衡:一是商業旅游發展的同時,注重本體文化保護、居民參與的場所營造;二是在謹慎營銷宣傳與新型傳播媒介的同時,創新地將新的美學追求融入到原有的文化景觀中。現代都市的上海徐匯濱江的場所營造更強調濱水開放空間的多層級處理提升空間親水性和活動包容性,創造了具有認同感、符合現代都市生活的濱水休閑景觀,體現了“濱水空間的轉型使生活更美好”的城市愿景!
4
結 語
水帶來了具有文明積淀的場所精神和歷史景觀,可持續的生態保育和生產、生活環境的轉型與創造,是我們面向水系、河流這一大自然要素的基本態度。而旅游觀光和商業消費也會不斷帶來新場景的創生。具有地方認同感的不再是本地人,而是更多的人,跨越地域、民族與文化。
水不斷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最新型的濱水休閑空間和城市經濟轉型的活力。場所認同感也許不再僅僅是關于文化意義的討論,未來通過新的技術與方法的融入,進行具有地域文化認同的場所營造和場景創生,也會在低碳水鄉、智慧規劃中形成更廣泛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