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間基因的發現與提出
在城市空間發展理論的互動和發展視角下,通過對不同時期、規模、功能、環境城鎮超過20年的田野調查、歷史研究、案例實證,挖掘中國城市空間發展的客觀規律,在空間互動說的基礎上發現與實證了“空間基因”現象。 空間基因是城市空間與自然環境、社會人文的互動中,形成的一些獨特的、相對穩定的空間組合模式,它既是城市空間與自然環境、社會人文長期互動契合與演化的產物,承載著不同地域特有的信息,形成城市特色的標識,又起著維護三者和諧關系的作用。 江南水鄉空間基因的研究 通過對江南水鄉聚落、街坊、建筑的分析發現:江南水鄉空間基因的產生與水鄉聚落文化有很密切的關系。 江南水鄉聚落基因是沿河道由點到線再到面的傳統聚落生長模式下,河、湖、塘、田、林、鎮、村和諧共生的要素組合關系; 江南水鄉街坊基因是包含面狀院落街坊、線狀沿河街市、點狀水岸節點的序列結構; 江南水鄉建筑基因包含粉墻黛瓦、小橋流水、磚石木瓦、黑白素雅等特征性的空間組合模式。 江南水鄉空間基因傳承的案例 蘇州博物館位于蘇州古城的中心地帶,博物館設計在體量上遵循“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傳統營建原則,是一座具有“蘇而新,中而新”意蘊的博物館建筑。博物館在整體布局上流線、庭院空間的組合延續了蘇州園林的空間肌理,建筑構造上將傳統建筑元素與現代結構相結合,通過空間基因傳承,實現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文化意境與當代城市的融合。 嘉興木心美術館位于木心先生的故鄉烏鎮,博物館的各個單元體相互交錯,而通過里面的“街道”與水道的邊界定義了內部空間,可以讓人體驗到空間的延伸。在空間意象上采用“橋、巷、屋”的設計靈感,院落空間序列上將建筑內部的流線圍繞庭院組織,庭院錯落地分布于建筑各處,巧妙實現了水鄉自然環境向建筑內部空間的滲透。 蘇州費孝通江村紀念館在場地布局上融合周邊肌理,通過植入11個大大小小的庭院,使得建筑與開放空間相互融合,具有江南園林的韻味。在建筑構成上,紀念館以堂、廊、亭、弄、院、橋等元素回應了江南傳統建筑的特點。 空間基因傳承的水鄉客廳城市設計 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水鄉客廳城市設計以蘇浙滬兩省一市交界原點為中心,建設面積為35平方公里,以“集聚長三角智慧、成就世界級水鄉客廳”為目標愿景,并以“創新引領、交通支撐、綠色示范、基因傳承”為規劃理念,總體框架為“一點、一心、三園、三區、三道、多村”。 方案將江南水鄉傳統以水治水的智慧思想和現代生態技術相結合,通過江南圩田、?;~塘、水鄉濕地的打造,延續了河、湖、塘、田、林、鎮、村和諧共生的江南水鄉空間布局形態及用地格局,實現了江南水鄉空間基因的傳承示范。